从巴特勒的“不攻拒投”,或许能看出勇士本赛季的意图:试试而已

作者:低调看球

勇士打开拓者时,巴特勒一个进攻回合让球迷看懵了——他持球杀到禁区,面对空篮不上反手一甩,传给外线的队友,这个回合最后以追梦弧顶三分命中结束。这画面让人想起了76人时期的西蒙斯,传球刻意到像是为了证明“我能传”。但巴特勒毕竟不是西蒙斯,本赛季单场拿20+的能力还在,三分虽铁却也没到实力腰斩的地步,为何突然“不攻”了?



细品之下,或许勇士这赛季压根没打算全力冲冠,管理层赛季中期引进巴特勒时,大概想的是“试试看”:毕竟库里又老一岁,追梦状态起伏不定,新秀们仍需磨炼,直接梭哈争冠难度太大。



结果巴特勒的到来效果超出预期,“半试验半划水”的节奏,让勇士战绩意外提升到西部第六。所以,管理层的意图可能就是打着试试看,维持球队票房收入的同时,能走到哪里算哪里。

下个赛季才是勇士最佳争冠的机会,以“库里+巴特勒+格林”为核心的架构,还是有夺冠的可能。

勇士本赛季一些比赛的进攻带着“没有搏命”的味道,巴特勒场均出手并不多,但是场均篮板、助攻、抢断均高于24-25赛季热火时期的发挥。科尔显然在刻意让他转型,减少强攻硬解,多打策应和过渡。这种安排,看似浪费巴特勒的得分能力,实则暗藏几层意图:



一是保护库里和追梦的体能,避免常规赛过度消耗;

二是测试“库里+巴特勒双核驱动”的兼容性;

三是减少巴特勒的受伤可能性。

巴特勒的“拒投不攻”恰恰符合这个逻辑,他本赛季在勇士的三分命中率仅28.8%,强投效率低下但单打效率仍在线。科尔让他多传球,本质上是在“以赛代练”——逼他适应无球走位、观察队友跑动,为下赛季真正围绕“库追巴”设计战术打基础。毕竟,如果现在就让巴特勒放开抡,对手早把勇士的杀招研究透,还可能折损巴特勒。



勇士这赛季的轮换堪称“花式排列组合”,库明加和穆迪时而首发时而替补,TJD和鲁尼轮番搭档内线,甚至波杰姆斯基都被推上过主控位。频繁变阵看似混乱,实则在测试不同阵容的化学反应。巴特勒的“组织前锋”角色,正是试验的一部分——追梦老化后,勇士急需第二个能持球策应的锋线,巴特勒的传球视野和大局观恰好能补缺,已经解决了第二进攻开发的问题。

更微妙的是,巴特勒的“进攻划水”反而激活了年轻人。当他吸引防守后分球,库明加的空切、波杰姆斯基的绕掩护三分都有了更多空间。本赛季勇士替补场均得分联盟第2,远比上赛季更加均衡,这就是巴特勒的神奇之处。



勇士过去几年吃够了“梭哈当下”的苦头,得到别利察和波特的冠军赛季固然成功,但随后高薪续约普尔、维金斯导致薪资爆炸,差点连库里最后的巅峰都浪费掉。如今管理层变得更加聪明了,解套普尔的合同之后,还放克莱离开;与其押宝巴特勒立刻争冠担着风险,不如先低成本试一年。即便今年冲冠无望,只要保住季后赛席位、练出新秀、维持库里的状态,休赛期仍有空间补强优质拼图。

巴特勒虽然已经35岁,可在勇士打球时防守端仍保持场均1.7抢断,明显在收着劲避免受伤。对勇士而言,这比“场均25分但季后赛报销”划算太多——只要库里、巴特勒、追梦三大核心健康进入下赛季,围绕他们组建争冠阵容的主动权就还在自己手里。



勇士让巴特勒继续扮演“组织前锋”、第二出球点的角色,常规赛减少强攻专注策应和防守,季后赛视对手强度逐步释放他的单打能力。同时,管理层需利用今夏休赛期市场,用选秀权搭配角色球员换到大中锋(如罗威、努尔基奇),填补内线深度;当然,如果侧翼上还能得到开拓者前锋阿夫迪亚这样的球员,那管理层就可封神了。



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——只要库里不伤,巴特勒不崩,这套“以拖待变”的玩法,很可能在下个赛季迎来真正的爆发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标签